毛泽东出席陈毅追悼,驻足挽联前询问:那位人士到场否?

发布日期:2025-02-04 21:36    点击次数:155

他出身豪门,本可锦衣玉食,却散尽家财,只为守护国宝。他历经绑架、批斗,九死一生,却从未放弃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就是张伯驹,一个用一生书写传奇的收藏家,他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张伯驹出身于一个富贵人家,本来可以过上好日子,他却把家里的钱都捐出去保护文物;他受了不少苦,被人误会、绑架、还挨过批斗,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未改变,一辈子都在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他就是那位传奇的收藏家张伯驹,用他的一生写下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他的生活就像一部传奇故事,充满了波折,也彰显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守护民族文化瑰宝的真挚情怀。

张伯驹,这位民国时期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名门。他因为跟袁世凯是表亲,16岁那年就被推荐去袁世凯的模范团深造,后来又辗转在曹锟、张镇华等军阀手下工作。

原本他的背景和经验本该让他一路官运亨通,但在军队里待了几年后,他看清了军阀政治的阴暗和贪污,对国家的未来也感到忧虑重重。于是,他决定不跟这些人混,坚决辞去了官职,走上了别人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张伯驹回家后,跟那些成天玩儿的车富二代不一样,他更爱的是古诗词、字画收藏这些雅事,对豪车、名牌衣服不感兴趣,也不爱泡妞儿,更不热衷于和各种人打交道。这在当时那些讲究排场的圈子里,让他显得特别另类,有人甚至拿他开玩笑,叫他“张大怪”。

张伯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一心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他把所有的心思和热情都放在艺术收藏上,靠着敏锐的鉴赏力和对艺术的狂热,收集了一大堆珍贵的书画,后来成了知名的收藏大家。

清朝灭亡了,那对很多满族贵族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可对张伯驹来说,却是捡漏的好时机。为了生存,这些贵族不得不把家里的宝贝都卖了,连溥仪皇帝都不得不把宫里的字画给处理掉。

溥仪把宋代的名画《五马图》和《诸上座帖》抵押给了银行,银行经理犹豫不决,就去请教了张伯驹。张伯驹一看这两幅画就明白了它们的珍贵,就劝银行经理赶紧收下,还自己掏钱把它们买了下来,这样就保住了这两件国宝,没让它们流失到国外去。

张伯驹越深陷于收藏,越觉得保护文物超重要。看到好多宝贝字画被外国人买走,他心里超级难受。

他明白,若没人挺身而出保卫这些宝贝,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就会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他下定决心,决心全力以赴,守护这些宝贵的文物。

张伯驹为了收集那些珍贵的字画,不惜卖光家产,甚至冒着生命危险。1941年,他被那些隶属于汪伪政府的坏蛋绑架了,那些人威胁要他家人交出300万赎金,不然就要对张伯驹下手。

张伯驹明白这些特务是冲着他手上的字画来的,他坚决不屈服,并对妻子说就是自己牺牲了,也不能把那些国宝交出去,“对我来说,我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生死和得失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但要说我是反动分子,那可真是委屈我了。”最后,多亏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施压,特务才肯降低赎金,张伯驹这才安全脱身。

绑匪那事儿让张伯驹下决心要好好保护文物,之后他几乎是天天泡在书房里,连吃带睡都在那里,全天候守护着那些宝贵的字画。

所以,他并不是那种小气的收藏家,对于那些真心喜欢书画的人来说,他总是很大方地给予帮助。比如说,他曾经把那幅非常宝贵的《平复帖》借给王世襄研究,王世襄用这研究成果写成了《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这本书对我国的文物研究可是帮了大忙。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看到了我国文化事业的未来,1956年,他惊人地决定,要把自己多年收集的文物宝贝全部无偿地捐给国家。

这些文物很多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文化部长沈雁冰想花20万买下,但张伯驹却坚决不卖,他坚持说:“这些文物本来就应该属于我国人。”

他只是在国家危急关头帮忙保护了这些文物,现在捐给博物馆就是把这些东西还给它们原本的主人,所以不图任何回报。最后,故宫博物院接收了他的捐赠,还给他颁了个“化私为公,堪称楷模”的奖状。

1957年,陈毅元帅在北海看书画展时,发现好多宝贝都是张伯驹捐的,他特别佩服张伯驹的这份心,就邀请张伯驹到家里坐坐。俩人谈得投机,从此成了好朋友。

不过,好景不长,1958年,张伯驹因参与成立国剧会社和演出京剧《马思远》而遭受批判,甚至被错划为右派。陈毅元帅听闻此事,十分愤怒,竭力为张伯驹辩护,表示:“张伯驹这样的读书人,为国家贡献颇多,怎么可能成为右派呢!”而张伯驹本人对此看得开,他说:“戴什么帽子,我并不在意……”为了保护张伯驹,陈毅元帅于1961年将他调任吉林博物馆工作。

然而,即使远离京城,张伯驹依然未能逃脱政治运动的冲击。1966年,他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舒兰劳动。

舒兰的人对他不太了解,甚至有人直言:“这老头70岁了,我们可养不起!”张伯驹夫妇只好回到北京,却碰壁重重,房子被占,没户口,没工作,生活陷入绝境。陈毅听说后,急得团团转,尽管他自己也难处重重,但还是尽力帮忙。他甚至亲自去找周总理,希望能给张伯驹找个工作。

1972年陈毅元帅离世,张伯驹非常伤心,想去参加追悼会,结果却被拒绝了。

他心情沉重地写下了这副挽联,然后找人帮忙带到了追悼会上:“他一手拿剑,如云间勇士,忠诚的心永不改变。”

淮海之战中,他的军威赫赫,江南百姓对他充满怀念;大家无不为之哀伤。如今他已离开这片美丽的国土,但他的英勇豪情依旧,如同昔日在战场上挥戈斩敌,如今虽然放下武器,举起酒杯,那份气魄依旧不减。

一生问心无愧,为天下立下功勋,就算在九泉之下也应笑颜如花。期待着新的世界到来,那时处处都飘扬着鲜艳的红旗。

这副充满情感的挽联让毛主席特别注意到了,一了解作者张伯驹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作的贡献和他所受的不公正对待,毛主席就立刻让周总理帮忙解决张伯驹的户口和工作问题。

在毛主席的关照下,张伯驹的日子终于好转了。尽管他的人生充满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品性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曾经说过:“我收藏的宝贝,不一定要到我死的时候才放手,只要它们能永远留在我国土上,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句话简直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和传承文化,他那传奇般的故事会一直激励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努力拼搏。